红色记忆---经典影视文学作品与保定

更新时间:2014/6/18 10:51:5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53416次

保定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慷慨悲歌易水寒的豪情。东临渤海湾、西矗太行山、中有白洋淀,浩瀚的冀中大地养育了无数英雄儿女,传诵着许许多多动人故事。这片英雄的热土,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过辉煌的篇章。中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就在保定的西部山区,保定是抗日战争的敌后主战场,英雄的保定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西部山区黄土岭战役闻名中外,狼牙山五勇士跳崖气吞山河,东部平原游击战、地道战大显神威,白洋淀雁翎队、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令敌寇胆战心惊,解放战争中清风店战役、保北战役歼敌数万,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保定火热的革命生活,培育了以著名作家孙犁荷花淀派为代表的保定作家群,并产生了一大批以保定土地革命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地道战》、《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青春之歌》、《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白毛女》、《白求恩大夫》等著名电影 、电视让全国人民家喻户晓。这些影视文学作品曾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广大人民群众对此有着深厚的感情,是我们精神文化食粮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红色影视作品 

红色电影《地道战》1965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由任旭东导演,主要介绍了1942年保定冉庄一带的广大人民群众,为了与日寇展开斗争,展开了群众性挖地道的高潮,各村民兵利用地道围困敌人,打击日寇,配合我主力部队打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业结。 
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为电影《地道战》的主要拍摄地,遗址内当年对敌斗争的大部分工事、地下设施、兵工厂,包括村头槐树大钟,碾子、翻板、马槽、锅台、水井地道口等保存完好,村庄也仍保留着抗战时期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如今这里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及红色旅游的重要场所,日接待游客4000余人。 

红色电影《小兵张嘎》1963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介绍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保定白洋淀有个倔强的孩子,人民喜爱地叫他嘎子。嘎子的奶奶为了掩护八路军伤员惨遭日寇杀害,嘎子满怀深仇参加了八路军,在革命队伍中他迅速成长为一名机智勇敢的小英雄。这部《小兵张嘎》电影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保定安新,华北明珠白洋淀。2004年,电影《小兵张嘎》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分别在中央和省市电视台播放。电影、电视剧《小兵张嘎》大部分场景都在安新白洋淀拍摄,嘎子的原型如今仍生活在白洋淀。

红色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由明振江编剧、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拍摄外场景在保定市易县狼牙山镇地区,1958年拍摄完毕。电影《狼牙山五壮士》描绘了八路军五位战士与日军奋战到弹尽粮绝时,宁可跳崖粉身碎骨也不作俘虏的英雄壮举。该壮举就发生在保定易县境内的狼牙山上,为了纪念表彰狼牙山五勇士,易县人民政府在五勇士坚守的棋盘坨主峰建起了纪念塔,在山下建起了五勇士陈列馆,把山后的村庄改名为五勇村。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壮举被写入小学教科书。 

红色电影《青春之歌》根据李英儒同名小说改编,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拍摄外场景大部在保定,1959年拍摄完毕。其介绍的是:一八事变前,女学生林道静因反抗地主家庭逼婚,投海自杀,被大学生余永泽所救,随后二人结了婚。婚后林道静遇到共产党员卢嘉川,她明白了知识分子只有和祖国人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抗日救亡学生运动,才是真正出路。于是,她毅然离开了余永泽,在卢嘉川、林红等共产党员英勇献身的精神鼓舞下,在严峻的斗争中锻炼成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并成为一二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电影中的部分故事情节就发生在保定市区红二师(今保定师范学校)和定州农村。 

红色电影《敌后武工队》本剧以日本侵华战争为大背景,着重展现日寇对保定人民惨绝人寰、无孔不入的五一大扫荡,对我冀中军民进行肆无忌惮的烧、杀、抢、掠、奸……兽兵铁蹄所至,尸骨遍野,血流成河!我八路军某部领导,决定针锋相对,以血还血,选派魏强、贾正、汪霞等抗日勇士组成抗日武工队,杀入鬼子的心脏,与日寇松田、坂本、汉奸刘魁胜、哈巴狗儿、侯扒皮等日伪进行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杀!本剧通过改编,于2003年拍摄成电视连续剧。

红色电影《平原游击队》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其中部分镜头在定州拍摄,1955年拍摄完毕。

1943年秋,我华北抗日根据地遭到日寇的扫荡,游击队长李向阳奉命率队深入敌人后方的县城,以牵制敌人松井部队力量,使他不能进山增援;同时,还要保住存在李庄的公粮。因此,我游击队与日寇展开了一系列斗智斗勇斗谋的斗争,最终将松井部队全部消灭。

 电影《白毛女》由王滨、水华导演,取材于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该故事发生在位于保定唐县、阜平、沫源交界处的神仙 山上。 
这部影片以主人公的命运概括了旧社会亿万农民倍受压迫的苦难生活,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喜儿不仅是旧社会苦难压迫的承受者,也是劳动人民反抗精神的体现者。影片从整体构思到艺术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白毛女》是新中国电影探寻民族风格的重要作品,于1951年获第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国内首轮观众即达600余万。五十年代这部影片先后在30多个国家、地区映出。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他的《电影艺术史》中,给《白毛女》以很高评价。影片中饰演喜儿的演员田华1950年以处女作《白毛女》赢得观众强烈共鸣。她在创造《白毛女》的女主角喜儿时,熔铸了自己在保定唐县老家农村渡过的苦难经历,真实而细腻地表演出了喜儿的痛苦、仇恨与欢乐,出色地塑造了一个苦大仇深、朴实、善良而又富有斗争精神的农村姑娘的形象。歌剧《白毛女》由唐县籍艺术家王昆主演。

红色电影《白求恩大夫》根据周而复同名小说改编,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拍摄外场景大部在保定市唐县、沫源等地,1964年拍摄完毕。该电影讲述了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在抗日战争时期来华支援中国人民的光辉事迹。白求恩来华工作共22个月,其中在保定就有18个月,他手术负伤在保定的徕源,牺牲在保定的唐县黄石口,尸骨埋葬在唐县的晋察冀烈士陵园。为了纪念这位国际主义战士,唐县人民政府在县城北2.5公里处建起了白求恩纪念馆。毛泽东主席写了光辉文章《纪念白求恩》。

红色文学作品 

红色经典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作家李英儒(19141989),保定清苑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文化部电影委员会委员。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战斗在滹沱河上》,小说集《上一代人》等。《野火春风斗古城》,1962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小说以生动的笔触,曲折的情节,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战斗在保定的我党地下工作者深入敌后,团结群众,分化瓦解伪军,打击日寇的故事。

红色经典小说《青春之歌》杨沫(19141995),湖南湘阴人。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保定安国县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冀中十分区抗日救国联合会宣传部部长、妇女部长;《青春之歌》,1958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杨沫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华之歌》、《东方欲晓》,短篇小说集《红红的山丹花》等。《青春之歌》中的许多故事情节即发生在保定。

 红色经典小说《烈火金刚》作家刘流撰写的小说《烈火金刚》,19589月由北京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主要描写的是河北省大平原上的保定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军民,在遭到鬼子的大扫荡时,我根据地的游击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日伪军进行的殊死搏斗,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的英雄故事。它是一部英雄主义的赞歌,精彩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环环紧扣的剧情把人们又带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红色经典小说《新儿女英雄传》作者袁静(1914--1999),江苏武进人。1930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与孔厥合作)、《红色交通线》等。 作者孔厥(1917--1966),江苏吴县人。曾在农村读物出版社工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与袁静合作),短篇小说《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讲述的是:抗日战争初期,白洋淀地区中共党员黑老蔡发动农民组织抗日自卫队,青年农民牛大水积极参加,活捉汉奸打击日寇的故事。《新儿女英雄传》,1956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红色经典小说《平原烈火》作者徐光耀,1925年出生于保定雄县,曾任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平原烈火》、《小兵张嘎》、《四百生灵》,电影文学剧本《望日莲》等。《平原烈火》1951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主要描写了

[1] [2]  下一页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