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

更新时间:2014/6/18 10:51:5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54616次
军区(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和六个纵队,这时129师的师长是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副司令腾代远,王宏坤,参谋长李达,副政委薄一波,副政委兼主任张际春,政治副主任王新亭。日军投降后,1945820,根据毛泽东主席“迅速扩充军区和野战部队适应新的战争形势”的需要, 129师番号撤消,改称晋冀鲁豫军区。这时的129师已经由1937年出师抗日时的9160余人,发展为30万正规军、40万地方部队,形成赫赫有名的刘邓大军。

一进入赤岸村,首先可以看到村口广场上的“刘邓和他的战友们”雕像,雕像为抗战时期129师六位核心领导人,从左起依次是政治部主任蔡树藩、副师长徐向前、政委邓小平、师长刘伯承、参谋长李达和政治部副主任黄镇。基座上“刘邓和他的战友们”由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将军题写。这句看似简单的话,道出刘邓驰骋疆场,生死与共,与战友们结下的深情厚意。

1937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国人民危在旦夕。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独立,129师在刘邓首长带领下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抗日前线,相继发动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上党、平汉等战役、战斗,深入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谱写了一曲曲抵日寇、抗侵略、求解放、救中国的正义篇章。国难当头,做为根据地的首府——涉县的人民更是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感人场景。妇女纺织做军鞋,男人耕田开荒烧木炭,战斗间隙,军民还共同修建了漳南大渠,打蝗灭灾,发展经济,结下鱼水深情。先辈热血染红了清漳,英烈忠魂弥留在太行。涉县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先辈的丰功伟绩,继承并发扬129师艰苦奋斗、英勇无畏、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为今日涉县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司令部旧址位于赤岸村的正中央,占地面积1834.1平方米,由下、上两个具有冀西南民居风格的四合院组成。下院是司令部所在地,上院是刘邓旧居及太行区党委所在地。院内建筑为上世纪2030年代建筑,保存完好。现存司令部会议室、办公室、机要室、刘伯承办公室、李达、张廷发、何正文等师首长的宿办室。

129师司令部旧址的院中有丁香和紫荆两树,是1941年刘伯承、邓小平、李达等首长亲手栽种。每逢清明时节两棵树同时开花,花香四溢,竞相争艳,十分好看。曾经有位老人为它们赋诗一首:“几经风霜迎春来,百般红紫争艳开,问伊哪得香如许,道是将帅亲手栽”。它们是当年一二九师将士为拯救民族危亡而呕心沥血、日夜操劳、驰骋疆场的历史“见证者”。 

北屋是司令部的会议室。194012月至194512月司令部在这里办公。在这里刘邓等首长组织召开了许多决策性会议,制定发布了许多有关边区巩固和发展的大政方针。

在左侧墙上悬挂着一幅《一二九师暨晋冀鲁豫军区主官姓名表》,它详细的记录了129师从1937年组建到1945年改称为晋冀鲁豫军区这段时间的发展壮大的历程。

129师司令部旧址门前的石砌小坡共有五条,129师当年为保密起见,在收发电报和信件往来时曾用过的代号“五加坡”,就因此而得名。这五条普通的石砌小坡已经被岁月磨砺的非常光滑,每块光洁的石面上曾经留下过无数英雄先辈的足印,它默默的记录着一支九千多人的队伍,发展为赫赫有名的“刘邓大军”的成长历史;默默的记录着无数英雄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取民族尊严和人民自由的历史。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就是在这个古朴、宁静的小院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地方党组织,宣传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组织人民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击退了敌人数百次清剿和“扫荡”。同时,帮助根据地人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进行经济文化建设,从而创建了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晋冀鲁豫边区根据地,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涉县是一个仅有14万人口的小县,就有16000多人参军,占全县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还要多,从1940年到1947年涉县牺牲于战场的烈士就达1735位。同时,涉县每年还要拿出1000多万斤的公粮,做10多万双军鞋,腾出三分之一以上的房子,供部队、机关、学校吃住使用。他们倾其所有,尽其所能,哪怕剩下最后一升粮也要留给共产党,哪怕剩下最后一个男儿也要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