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民俗风情

更新时间:2014/5/27 17:29:56   来源:中华五千年   浏览次数:53021次

保定民俗之一:生活习俗

县境地处平原,交通便利,人际交往广泛,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随时代变迁不断更新。

  一、衣

  清代以前的服饰,每个历史时期各有特点,舞台扮演多有表露。但自清末民初,服装款式大有改观,1919年“五四”运动后,男子多以长袍为主,再外罩马褂、头戴礼帽者为礼服,一般则戴帽盔,足登便鞋(方口或圆口);女子通行短上衣、长便裤(男女便裤式样相同,腰肥和裤裆宽大,俗称折腰大裆裤),如短衣便裤间加围系花长裙为礼服。头部发型严格遵守“未婚一条长辫,已婚绾发为纂”的社会风气。

   1949年建国后,男人的学生服、中山服、工人服和平头、学生头的发型及女人的学生服(短上衣、长黑裙)、便装服(短上衣、长便裤)和短发、双辫发风行一时。但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男女的服装发型和鞋子款式日新月异,形成了争奇斗艳的局面。

 二、食

  县内饮食文化流传久远。过去,只有粗粮,一日三餐,都以玉米面薄饼裹黄酱、大葱、白菜心为主食。如果玉米面缺少,食用高粱面、白薯干面,也要烙成薄饼。如果从事重体力活计或请人帮工,早晨吃小米干饭玉米糁粥。进入80年代,以食大米白面为主,用玉米面薄饼调剂生活。宴请宾客,过去多用“四四”(碟四碗四)、“四八”、“八八”、“十二八”(碟八碗八另加四个烩碗)等席面。80年代以后,多以大盘数量,菜肴质量论高低。

三、住

民国以前,一般采用京都的建筑形式、兼备农村实用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民间的三合院、四合院、套院(院后有院)、跨院(院左右有院)、及连场院(住宅与秋收场地相连)等建筑特色。80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文化等方面的提高,排房(一排数间的北房)、挑檐房、楼房等成为居民住宅的主体。

 四、行

   清末以前,县境居民,除少数靠河居民以船代步外,大部步行于陆地。代步工具贫富有别:富者骑马、坐轿或乘用畜力轿车(木制铁瓦并装有固定布棚的马车);中等家庭,骑驴、骡、牛或乘用棚子车(临时安装席棚的木制铁瓦载货马车);贫困人家,多为步行,老弱病残者靠亲属用木制独轮车推行。建国后,畜力车的木轮铁瓦被胶轮取代(俗称胶皮车),远行者乘用火车,70年代,拖拉机行驶公路和田野,自行车逐年增多;80年代以来,随着公路的发展,三轮机动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与日俱增。

保定民俗之二

窗花

 涞源窗花,是剪纸艺术的一种,以宣纸为原料,刀工刻制为主,再加颜料点染而成,题材以花卉、鸟兽日鱼、戏剧人物为主。造型质朴,生动有趣,彩色艳丽喜庆,民间艺术特色浓郁。

涞源窗花从清乾降年间兴起,至今已有近200多年的历史,与蔚县剪纸风格相近,属同一流派。

旧式住房多为直棂窗,窗花就是贴在窗格空中的,逢年过节,人们用漂白麻纸糊窗子,再贴上窗花,增加喜庆欢乐气氛。连年有余、莲开并蒂、多福多寿、肥猪拱门等题材还表达着人们的心愿和理想。

保定民俗之三:

冬至饺子夏至面习俗的由来  众说不一颇具文化寓意

保定人到冬至这天要吃顿饺子,夏至这天则要吃顿面条,这几乎是大人孩子都知道的事。到底为何这样做?众说不一。

 比如冬至吃饺子,有人说这是为了纪念东汉“医圣”张仲景。说有一年冬天,张仲景做官期满,在告老还乡的路上,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老百姓,面黄肌瘦,衣不遮体,耳朵都冻烂了。回到家以后,他赶紧研究了一个御寒保护耳朵的方子。据说这方子是用羊肉、辣椒和其它御寒的药物按药性比例做成馅,再用面皮将这些馅包成像耳朵形状的物体(形如今天的饺子),然后煮熟让人们连汤吃下。

冬至那天,天气冷得滴水成冰。张仲景便让家人到大街上支上大锅,为穷人施舍他发明的这种药。说来真奇,人们吃了这药,便浑身发暖,两耳生热,耳朵都得到了保护。因为这药的形状像耳朵,功效也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祛寒娇耳汤”。

从那以后,人们按照张仲景的嘱托,每到冬至这天,都做这种饺子形状的药物驱寒保护耳朵。后来又不知过了多少年月,这风俗一直延续下来,但“祛寒娇耳汤”人们已经不吃也不会做了,只是把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那饺子馅当然也不再是中药药物了。再到后来,连这事的起源人们也说不清楚了,只是记住了一句话:“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在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河北一带边境,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一年,汉军于冬至这天向进犯的匈奴发起反攻。河北百姓对浑氏和屯氏恨之入骨,为响应汉军行动,他们除去踊跃支前外,还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意思是剥浑氏与屯氏的皮,吃浑氏与屯氏的肉,以求平息战乱,早日过上太平日子。

 因那次河北人制成馄饨和吃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后来就有了“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由于馄饨和饺子的做法和形状基本相同,后来渐渐又改成了“冬至饺子夏至面”。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改吃饺子了。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冬至阳生”,新的一年来到了,从这天开始,白天越来越长。所以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这天吃顿饺子,希望把新的一年的所有“福分”都包住,让新的一年一切圆满成功,这符合民间祈愿盼福的心理。

这种说法,也正好解释了夏至吃面条的理由。因为从夏至这天开始,白天会越来越短,夜会越来越长,季节会逐渐走向萧瑟和萧杀。人们为了从心理上阻止这颓状的到来,希望继续保持原来的顺长和生机,吃顿表示长久的面条,正好弥补这种失望的心理。所以这一种说法,可能也有道理,更有文化寓意

 

作者:佚名